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嬰兒中國誕生?修改基因能逆天改命?全網炸了
今天,全網炸了
據人民網報道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了
微博熱搜顯示此話題“沸”
據人民網深圳今天報道,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于疾病預防領域實現(xiàn)歷史性突破。
深圳科學家賀建奎
據悉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CRISPR/Cas9”技術。
據報道,這次編輯峰會于2018年11月27—29日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yī)學院、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和香港科學院在香港聯(lián)合舉辦。賀建奎將在峰會現(xiàn)場展示他領導的項目組在小鼠、猴和人類胚胎的實驗數(shù)據。在50枚人類胚胎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未發(fā)現(xiàn)脫靶現(xiàn)象;而所有人類正常胚胎里面,有超過44% 的胚胎編輯有效。賀建奎還展示此次基因手術嬰兒臍帶血的檢測結果,證明基因手術成功,并未發(fā)現(xiàn)脫靶現(xiàn)象。他表示,結果仍然需要時間觀察與檢驗,因此準備了長達18年的隨訪計劃。
這個消息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朋友圈及微博都刷屏了
@失眠中的小艾viola:人體實驗,天哪,倫理怎么過的@慕星雨Sara:覺得并沒有什么可慶賀的,能避免脫靶嗎?修改了CCR5后對CCR5發(fā)揮的其他功能有沒有影響,這兩個孩子以后會發(fā)生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未可知,這種實驗簡直可怕至極,怎么通過的倫理?@上官就是我啊:超級人類誕生@紅黃藍下的噩夢:這種研究如果繼續(xù)在真人身上實驗,感覺像慢慢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我們?yōu)榕硕嗬拿烂菜?,卻忽視了偷偷散發(fā)的災難
通過基因編輯,這兩名嬰兒的CCR5基因通過人為,發(fā)生了永久的變化。他們對HIV病毒可能有了天然的免疫力。但他們的其他生理功能,是否會出現(xiàn)變化?對于坊間出現(xiàn)的疑問,南方科技大學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稱,賀建奎目前在境外,沒有辦法接受采訪。
1
背后支持機構浮現(xiàn)“莆田系”身影
記者就部分媒體公開的這項實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表書留意到,賀建奎這項研究提交審查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系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
媒體在網上披露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表
據此前一名曾在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擔任委員的專家向記者表示,按照此前慣例,像基因編輯等技術等臨床研究,實際上是不需要向衛(wèi)計部門進行報備,只需要醫(yī)院內的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即可。
那么這個“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到底是怎樣的機構?記者通過天眼查查詢了解到,該醫(yī)院系由貴陽和美婦產醫(yī)院有限公司(下稱貴陽和美婦產醫(yī)院)控股92%,記者發(fā)現(xiàn),貴陽和美婦產醫(yī)院是和美醫(yī)療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全資孫公司,而和美醫(yī)療管理咨詢分別由兩家港資企業(yè)和美醫(yī)療集團有限公司及銳昌有限公司進行控股。
記者還了解到,和美醫(yī)療集團旗下有港股上市公司和美醫(yī)療,據該公司2018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營收為5.08億,凈虧損2691萬元,另外記者還從財報中了解到,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與廣州女子醫(yī)院存在關聯(lián)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通過天眼查等資料查詢了解到,上述公司高管、法人均指向一名名為“林玉明”的人士,資料指出其系和美醫(yī)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擔任董事長、高管、法人的醫(yī)院及投資機構共計27家,而記者通過過往公開資料發(fā)現(xiàn),林玉明系國內民營醫(yī)院“莆田系”的代表人物之一,并被媒體稱為“莆田系第二代”。記者留意到,林玉明其所擔任法人及高管機構面臨的法律訴訟為199條,法院開出公告共計36條。
2
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
否認基因編輯嬰兒和該院有關
今日下午,上個月剛剛從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離職的醫(yī)務部主任秦蘇驥對記者表示,根據申請書顯示的時間,其當時還在醫(yī)院任職,同時他也是倫理委員會成員,但是他并沒有印象,醫(yī)院開過這個會議。作為倫理委員會成員,他的簽名沒有在申請書上。
秦蘇驥介紹,他特地去找了上面有簽名的前同事了解情況,幾名前同事表示,自己并沒有簽過這張申請書,也沒有印象召開過有關這個項目的會議,簽名可能是偽造。
“我一點不知道這是怎么發(fā)生的?!鼻靥K驥表示,以他當時在和美婦兒科醫(yī)院當時的職務,如果有這個事情,他應該要知曉的。同時,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除了醫(yī)院內部人員,還有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共同組成,但是這張申請書上,并沒有看到法律界人士、社會界人士成員的簽名。
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總經理程珍介紹,這個實驗不是在和美婦兒科醫(yī)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和美婦兒科醫(yī)院出生的,至于網上流傳的那張申請書,醫(yī)院也不了解情況,目前正在調查核實。到時候有新的情況會告訴大家。
不過相對于深圳和美方面的回應,記者通過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網站卻發(fā)現(xiàn)相關試驗的備案文件,其項目名為“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即本次通過基因編輯誕生的免疫艾滋病嬰兒項目,而在倫理委員會一欄上,記者看到批準本研究的倫理委員會,是“深圳和美婦兒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
既然項目是在深圳和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進行批準,且在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備案公示,但為何深圳和美醫(yī)院卻對此“不知情”?記者向該項目的覃姓注冊聯(lián)系人進行致電及發(fā)送求證短信,但截止記者發(fā)稿前,對方仍未就相關問題進行回應。
同時記者了解到,深圳市衛(wèi)計委醫(y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沒有接到該項目報備,目前衛(wèi)計委正在對此事進行核實。
深圳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主任楊崢嶸介紹,這個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還沒有經過充分證實。但是,理論上,父母都是艾滋病患者也可以生健康孩子。最簡單的方法是,雙方都進行成功的抗病毒治療,達到病毒抑制,就有很大幾率生健康孩子。如果不放心,還可以通過體外“洗精” 試管嬰兒技術生孩子,不過這個技術國內比較難操作。
錢江晚報評論員李曉鵬: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人類需警惕“技術報復效應”
11月26日,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了。這是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雙胞胎,在受精卵時期,通過基因編輯手術,對他們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HIV 病毒感染大門,使病毒無法入侵人體細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
自從人類科學進步進入到基因領域,就擁有了造物主的能力。對于這樣創(chuàng)造或者毀滅一個物種的能力,人類應當保持謙卑的態(tài)度,小心翼翼進行探索。面對未知的世界,我們的已知總是遠遠小于未知。我們自以為能夠掌握某種科學技術來改變世界,卻常常被隨之而來的后果打臉。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愛德華?泰納指出,技術具有極大的“報復效應”。報復效應與副作用不是一回事,比如抑郁癥可以通過抗抑郁藥得到緩解,但服藥之后容易引起腹瀉,這是副作用。但患者一旦開始服用抗抑郁藥,有可能加重藥物依賴,反而更加抑郁,這就是報復效應。為了滅殺美洲火蟻,美國政府曾經在東南部地區(qū)大量噴灑DDT等劇毒農業(yè),30年過去了,美國人驚訝地發(fā)現(xiàn),DDT消滅了火蟻的天敵,火蟻卻更加茁壯了。
更著名的是抗菌素的發(fā)明,曾經一度讓人們樂觀認為由細菌引起的疾病將會徹底消滅。但是,大量抗菌素的使用,使得細菌發(fā)生了急劇的進化,抗藥性空前提高,人類不僅要承受用量更大、副作用更大的后果,還要面對一波又一波“超級細菌”的進攻。這就是技術的“報復效應”。這就像往墻上打乒乓球,人類往自然界打一個球,很快就會被反彈回來。能不能接得住,是個問題。
這種后果是不得不防備的,尤其是當能夠改變物種生存狀態(tài)的技術,應用于人類自身的時候。作為基因編輯技術的領先國家,美國尚沒有將其批準可以用于人體試驗。這里面的倫理學和社會學問題,已經足以令人保持非常謹慎的態(tài)度。當外國科學家尚在討論是否可以將經過基因改造的動物放歸野生環(huán)境的時候,中國卻已經在世界上率先開展基因技術的人體試驗,并且在賀教授的手里,第一次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新的人種,一種免疫艾滋病的人種,這里面的風險有沒有認真考慮過?
免疫艾滋病,看上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以免疫艾滋病,就可以免疫其他疾病,甚至可以用來干點別的。且不論愛德華·泰納的“報復效應”說,一旦這樣的技術不受限制地展開,將會帶來怎樣的社會效益?免疫各種性病和艾滋病,是否意味著可以濫交?花幾十萬上名校很難,但花幾十萬可以改變基因,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在現(xiàn)行的社會資源分配體制下,努力將被基因取代,有錢人通過改變后代的基因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這種場景并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
從倫理學和法律的角度來考慮,這兩個孩子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基因改造的,他們作為試管嬰兒,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相關操作,雖然應該保護個人隱私,但也需要賀教授予以說明,其來歷是否符合法律、符合倫理道德。我個人認為,即使一切都符合監(jiān)管要求,這對這兩個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這是兩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命,賀教授有沒有想好應該怎樣對她們的一生負責任?
這還僅僅是人體基因編輯帶來的若干可能性場景其中的一個而已,即使完全不考慮社會效應和倫理效應,就純生理學來考慮,被改變的基因是會被繼承的,若干年之后,若干代之后,被改變的基因會給人類基因帶來怎樣的挑戰(zhàn)?人類正在小心翼翼推動基因技術的進步,連野生動物的基因改變都不敢隨意為之,生怕一不小心就帶來物種的滅絕,何況人類自身?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開展人體試驗,治療不治之癥,與通過基因技術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風險是完全不同的。面對無窮的未知世界,人類應當保持謙恭的態(tài)度。而對于基因技術的監(jiān)管,類似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技術已經跑在了監(jiān)管的前面,有關部門必須出來表態(tài),模糊不得,不容回避。
來源:南方都市報(nddaily)、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李曉鵬
值班編輯:倪王鎮(zhèn)